一、余杭郡释元照序
【原文】
天台 止观 有四本:一曰《圆顿 止观》,大师 于荆州玉泉寺 说,章安 记为十卷;二曰渐次止观 ,在瓦官寺 说,弟子法慎 记,本三十卷,章安治定为十卷,今《禅波罗蜜》 是;三曰不定止观 。即陈尚书令毛喜 请大师出,有一卷,今《六妙门》 是;四曰小止观,即今文是,大师为俗兄陈针出,寔大部之梗概 ,入道之枢机 ,曰止观、曰定慧 、曰寂照 、曰明静 ,皆同出而异名也。若夫穷 万法之源底 ,考 诸佛之修证 ,莫若 止观。天台大师灵山 亲承,承止观也;大苏 妙悟 ,悟止观也;三昧 所修,修止观也;纵辩而说,说止观也。故曰说己心中所行法门。则知台教宗部 虽繁,要归不出止观。舍止观不足以明天台道,不足以议天台教,故入道 者不可不学,学者不可不修。奈何叔世 寡薄 驰走 声利 ,或胶固 于名相 ,或混肴于暗证 ,其书虽存,而止观之道蔑闻 于世,得不为之痛心疾首哉。今以此书命工镂板 ,将使闻者见者皆植大乘缘种,况有修有证者,则其利尚可量耶!予 因对校乃为叙云。时绍圣二年 仲 秋朔 ,余杭郡释元照 序。
天台:
中国浙江省台州天台县之山名,隋朝时智者大师居于此山开一宗,后世因名其宗为天台宗,简称天台或台宗。
止观:
止与观。止是止息一切妄念,观是观察一切真理。止属于定,观属于慧,止观就是定慧双修的意思。
圆顿:
圆满顿足之意,即一切圆满无缺。以圆满具足之心,立地可达悟界,即可顿速成佛。故有“圆顿一乘”、“圆顿止观”等名称出现,此为天台教义所言。又其圆顿之观法则称圆观。此外,诸宗派中,究极之教或修行,亦称为圆顿。
大师:
(538-597)南北朝时高僧。俗姓陈,字德安。师行“法华三昧”二七日,即大悟。后入天台山,归宗法华,遂开天台一宗,世称天台大师。因曾为晋王杨广(即后之隋炀帝)授菩萨戒,王赐予“智者”之号,故又称智者大师。
玉泉寺:
位于湖北当阳县玉泉山之东南麓。以玉泉山形似覆船,故又名覆船山或覆舟山,颇富胜景。东汉建安年间(196~220),普净禅师初结茅于此,梁宣帝敕建覆船山寺
渐次止观:
(561~632)隋代僧。临海章安(浙江临海)人,俗姓吴。字法云,名灌顶。世称章安大师、章安尊者。七岁从摄静寺慧拯出家,二十岁受具足戒。慧拯入灭后,于南朝陈后主至德元年(583)至天台山修禅寺谒智顗,承习天台教观。此后随侍智顗,隋开皇十七年(597),智顗示寂,师奉遗物献贡晋王广,王遣官送返,并致唁辞。晚年住会稽称心精舍,讲说法华。贞观六年示寂,世寿七十二,追谥总持尊者。师智解辩才绝伦,能领持智顗之遗教,如法华玄义、法华文句、摩诃止观等,集记大小部帙百余卷,以传后世,今日智者大师之教文不坠,全仗师之力,后世尊为东土天台宗第五祖。著有大般涅盘经玄义二卷及经疏三十三卷、观心论疏五卷、天台八教大意一卷、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一卷、国清百录四卷,以上现今尚存。此外,仁王经私记三卷、仁王疏四卷等已散佚。
天台宗所立三种止观之一。为由浅入深之观法。又称渐次观。此法犹如登梯之由低至高,乃先持守五戒、修十善,次修禅定、无漏、慈悲等,乃至进而观实相之真理。即由浅入深,渐次修行之观。亦即天台智者大师于瓦官寺所说之次第禅门。摩诃止观卷一上(大四六·一下):“渐初亦知实相,实相难解,渐次易行。先修归戒,翻邪向正,止火血刀,达三善道。次修禅定,止欲散网,达色、无色定道。次修无漏,止三界狱,达涅盘道。次修慈悲,止于自证,达菩萨道。后修实相,止二边偏,达常住道。是为初浅后深,渐次止观相。”
瓦宫寺:
位于南京的一所著名寺院,智者大师在这里居住8年之久,讲述了《法华经》《大智度论》《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》《六妙门》等重要典籍。
法禅师:
初居金陵大庄严寺。从智者禀受三观豁然深证。因定发持一闻能记。陈大建三年。智者于瓦官说次第禅门。师于听次。私记为三十卷。尚未修治不幸入灭。其后章安治定为十卷即禅波罗蜜渐次止观。
禅波罗蜜:
共十卷。隋代天台智顗述,法慎记,其后灌顶再加编整。略称禅波罗蜜。又作渐次止观、次第禅门。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。其内容乃于三种止观中,详说渐次止观。凡分十大章:(一)修禅波罗蜜大意,(二)释禅波罗蜜名,(三)明禅波罗蜜门,(四)辨禅波罗蜜诠次,(五)简禅波罗蜜法心,(六)分别禅波罗蜜前方便,(七)释禅波罗蜜修证,(八)显示禅波罗蜜果报,(九)从禅波罗蜜起教,(十)结会禅波罗蜜归趣。
其中:(一)修禅波罗蜜大意,系叙述全书之大意,略论十非心,并明菩萨之四弘誓愿。(二)释禅波罗蜜名,就禅波罗蜜之翻译,作种种解释料简。(三)明禅波罗蜜门,说禅有色心二门,及世间禅、出世间禅、出世间上上禅等三门之别。(四)辨禅波罗蜜诠次,说自初发心至佛果等修禅之次第阶级。(五)简禅波罗蜜法心,明法心分为有漏、无漏、亦有漏亦无漏、非有漏非无漏等四种,及说佛以四悉檀之因缘说此法。(六)分别禅波罗蜜前方便,为欲开发内心、安心习学者,示修禅之前方便。初说外方便定外用心之法(即二十五方便),次明内方便定内用心之法。(七)释禅波罗蜜修证,谓禅有世间禅、亦世间亦出世间禅、出世间禅、非世间非出世间禅等四种,并详说九想、八念、十想、八背舍、八胜处、十一切处、九次第定、师子奋迅三昧、超越三昧等九种禅波罗蜜。而缘理无漏一段及非世间非出世间禅修证之相,及后之果报、起教、归趣等三章,则阙而不述。
不定止观:
天台宗所立三种止观之一。又云不定观。既非初观实相,又非次第由浅至深,而系任修一法,依过去宿习善根所发,豁然开悟而证实相,得无生忍。智者大师依之说‘六妙门’一卷。
陈尚书令毛喜:
陈:公元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,国号陈,建都建康(今江苏南京),后被隋所灭。尚书令:中国古代官名,执掌文书奏章。作为官名,始置于战国时,或称“掌书”。秦为少府属官,汉武帝提高皇权,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,地位逐渐重要。后各朝均有设置,清代相沿不改。原文译为:南陈国朝庭上执掌文书的大官毛喜。
六妙门:
为天台宗所立。妙,指涅盘;入于涅盘之法门有六,故称六妙门。此处特指六种禅观,即:(一)数息门,数息(从一至十)摄心,为入定之要法,故为第一妙门。(二)随息门,随息之出入而不计其数,如此则禅定自易引发,故为第二妙门。(三)止门,心止而诸禅自发,故为第三妙门。(四)观门,观五阴之虚妄,破种种颠倒妄见,则无漏之方便智可因此开发,故为第四妙门。(五)还门,收心还照,知能观之心非实,则我执自亡,无漏之方便智自然而朗,故为第五妙门。(六)净门,心无住着,泯然清净,则真明之无漏智因此而发,自然断惑证真,故为第六妙门。六妙门中,前三门属定,后三门属慧,依此定、慧,即可获得真正之菩提。
实大部之梗概:
实际上是《摩诃止观》大部修行法的概略式的内容提纲。
入道之枢机:
枢:中心,枢纽,关键。机:关键,机密所在。枢机:事物的关键。
定慧:
禅定与智慧。三学中之二法也。摄乱意为定,观照事理为慧。又名止观。法华经序品曰:“佛子定慧具足。”无量寿经上曰:“如来定慧,究畅无极。”六波罗蜜多经八曰:“佛果大菩萨,定慧为明本。”六祖坛经曰:“师示众云:善知识!我此法门,以定慧为本。”
寂照:
寂,寂静之意;照,照鉴之意。智之本体为空寂,有观照之作用,即坐禅之当体、止观。大乘无生方便门(大八五·一二七四中):“寂而常用,用而常寂;即用即寂,离相名寂,寂照照寂。寂照者,因性起相;照寂者,摄相归性。
明静:
谓智慧明禅定静也。止观一曰:“止观明静,前代未闻。”辅行曰:“止体静,观体明也。”
穷:
这里不作贫穷解释,是追根问底的意思。夫穷:这样的追根问底。
源底:
根源、本源、跟本。
考:
考察、考究。不是考试。
修证:
指修行与证悟。盖修行与证悟原本不二,宜应相辅相成;而一切众生本即是佛,以迷执颠倒而流转生死,若藉修行与证悟之功,则众生亦可远离染污,趣向佛道。
若:
比得上,必之强。
灵山:
灵鹫山,简称灵山。许多大乘的经典,诸如法华经、无量寿经、观无量寿经、般若经等等,都是在这座灵山上宣说的。古德有诗曰:“佛在灵山莫远求,灵山即在自心头;人人有个灵山塔,好向灵山塔下修。
大苏:
大苏是指河南省的大苏山。智者大师开始时追随慧思大师学习“一心三观”于大苏山,因极为认真的领悟了慧思大师的教授,获得了开悟,所以说大苏妙悟。是说在大苏山的修行中获得极妙的开悟境界。
妙悟:
殊妙之觉悟。唐华严经十二曰:“妙悟皆满,二行永断。”涅盘无名论曰:“玄道在于妙悟,妙悟在于即真。”
三昧:
又称三摩提,三摩帝。译言定,正受,调直定,正心行处,息虑凝心。心定于一处而不动,故曰定。正受所观之法,故曰受。调心之暴,直心之曲,定心之散,故曰调直定。正心之行动,使合于法之依处,故曰正心行处。息止缘虑,凝结心念,故曰息虑凝心。智度论五曰:“善心一处住不动,是名三昧。”同二十八曰:“一切禅定,亦名定,亦名三昧。”同二十曰:“诸行和合,皆名为三昧。”同二十三曰:“一切禅定摄心,皆名为三摩提,秦言正心行处。是心从无始世界来常曲不端,得此正心行处,心则端直,譬如蛇行常曲,入竹筒中则直。”止观二曰:“通称三昧者,调直定也。”大论云:“善心一处住不动,是名三昧。”大乘义章十三曰:“定者当体为名,心住一缘,离于散动,故名为定。言三昧者,是外国语,此名正定。”同二曰:“以心合法,离邪乱,故曰三昧。”同九曰:“心体寂静,离于邪乱,故曰三昧。”同二十曰:“定者据行便息乱住缘,目之为定。就实而辨真心体寂,自性不动,故名为定。”新称三摩地,译为定或正受,等持等念。又曰现法乐住。定与正正受。其义同前。平等保持心,故曰等持。诸佛诸菩萨入有情界平等护念彼等,故曰等念。是就利他业而释之也。又现定中法乐,故曰现法乐住。正受之异名也。唯识论五曰:“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,智依为业。”探玄记三曰:“三昧此云等持,离沉浮,故定慧等,故名等也。心不散,故住一境,故名持也。”法华玄赞二曰:“梵云三摩地,此云等持。平等持心而至于境,即是定也,云三昧者讹也。”玄应音义三曰:“三昧,或言三摩提,或云三摩帝皆讹也。正言三摩地,此译云等持。等者正也,正持心也,持谓持诸功德也。或云正定,谓住缘一境,离诸邪乱也。”菩提心义一曰:“梵云三摩地,唐云等念。入有情界,平等摄受而护念之者。”
台教宗部:
指天台教观。宗部:宗是指天台宗,部指在学习天台宗的典籍有小乘法十二部经,大乘法以《法华经》立宗。
入道:
舍世法入佛道也。犹言出家。其人曰入道人。或略云道人。宝积经三十六曰:“以净信心于佛法中出家入道。”十住论七曰:“或舍家入道。”遗教经曰:“入道智慧人。”智度论曰:“见画跏跌坐,魔王亦愁怖。何况入道人,安坐不倾动。”
叔世:
衰落的年代,末法时代。
寡薄:
缺少。
驰走:
快速跑,指极力追求。
声利:
名闻利养。
胶固:
牢固。
名相:
佛教的各种名称表象。。名,指事物之名称,能诠显事物之本体;相,指事物之相状。以名能诠显事物之相状,故称名相。盖一切事物,皆有名有相,耳可闻者是为名,眼可见者是为相。然此名与相皆是虚假而非契于法之实性者,乃系一种方便教化之假立施设,而凡夫常分别此虚假之名相,生起种种妄想执着。
暗证:
以坐禅工夫为专,而暗于教文之义理者。
篾闻:
难以看的清。
镂板:
雕刻。
予:
代词,我。
绍圣二年:
绍圣(1094年四月-1098年五月)是宋哲宗赵煦的第二个年号。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四年。
仲:
第二。
朔:
初一。
释元照:
字湛然,俗姓唐,浙江余杭人,是北宋时期弘传律宗和净土教的一位高僧。他幼时依钱塘祥符寺慧鉴律师为童行(沙弥候补者),治平二年(1065)遇度僧考试,因通诵《妙法莲华经》得度,时年十八。熙宁元年(1068)和同学择瑛从神悟处谦(1011~1075)习天台教观,同时博究诸宗,而以戒律为主。后览天台《净土十疑论》,始归心净土法门。并依善导之说一意专持阿弥陀佛名号,发愿领众同修念佛,更编成《净业礼忏仪》(只今佚),以自修持。又因神悟劝令“阐明《法华》宗旨,以弘四分戒律”,于是历游温、台二州,从事参学。元丰元年(1078),他从广慈慧才受菩萨戒于西湖雷峰。此后,博究南山一宗律学,搜集道宣著作,撰《南山律师撰集录》。常布衣持钵,乞食于市。后住灵芝崇福寺从事著述。